·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有德媒消息披露,在中德商谈中,有关德系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生产销售的新协议即将达成,或很快便会对外公布,这一消息对于德系车企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利好,但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又将有如何的影响呢?
“碳配额”政策的源起
以上规定简单的说就是“碳配额”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每个车企拿到一定的碳排放量配额,一旦用完,要么按照实际排放量接受罚款,要么从其他有剩余配额的车企手中购买配额。这样一来,原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做的较好的,有着较多新能源车型产品的企业将会直接受益,甚至可以通过售卖碳配额得到大量的经济补贴,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还未来的及大面积布局的企业将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众多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这较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是政策趋向更加合理化的必然,政策的实施将有效推动企业技术更新,加速行业的竞争进程。但也有专家认为,目前阶段由于诸如碳交易价格在内的各种细则尚未制定出台,所以“碳配额”的实施还为时尚早,在
政策上对德系车企放宽 为哪般?
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汽车产销市场,其“碳配额”政策的实施无疑会给中外车企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还未来得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大面积布局的企业来说,更是措手不及。恰恰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占据大量市场份额的德系和日系车企并没有在新能源车特别是纯电动车上有超前的战略规划。而或许正是为了给本国车企争取谋篇布局的时间,所以在中德谈判中会传来放宽对德系车企“碳配额”的要求。这可以让以大众为首的德系车企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有一个喘息的机会,在新能源汽车战略布局上有更充裕的时间来进行循序渐进的谋划。
以德系最为受益的大众汽车为例,虽在2016年提出在华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具体销量目标:2020年实现在华销售新能源汽车40万辆,2025年实现150万辆的目标。但在2016年之前其在中国市场上对新能源汽车的规划布局却甚少,即便到目前为止,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也只推出了三款纯电动车:e-Up、e-Golf、奥迪R8
e-tron,以及六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大众高尔夫GTE、帕萨特GTE、奥迪A3掀背版e-tron、Q7 e-tron quattro、保时捷Panamera S E-Hybrid及卡宴S E-Hybrid。这之于大众集团众多的产品来说,体量依然很小。从德国豪华品牌BBA整体来看,2016年,三家车企在华销量均占据全球销量的二至三成,但所售车型以传统燃油车居多,新能源车型寥寥无几且正式上市销售日期还未可知。所以说目前对于德系放宽“碳配额”要求,确实是一大利好。由此可见中国政府虽有意敦促在中国市场攫取了巨额利润的海外车企主动挑起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任,但也希望能给予其一定的缓冲时间,让其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市场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企业纷纷加紧新能源布局 想谋政策红利?
自去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热度在中国市场愈演愈烈,继斯威、汉腾、比速、蔚来......等致力于新能源汽车新兴品牌之后,近日来,又不乏一些新兴企业热情高涨,而且纷纷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
首先,近来因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而大热的云度汽车,五年要做到国内一流。云度新能源常务副总经理、营销中心总经理林密表示,云度π1、云度π3是企业2017年纯电SUV产品策略,将两款同时发布的产品命名为“云度双子座产品”,两款产品将于近期上市。拿到资质成立品牌到产品上市,对于云度来说可用一个“快”字来概括,这样的速度让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能否一炮打响,则需要业内拭目以待。
其次,成立十年依然处于亏损状态的观致汽车,近日也宣布专注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其实早在2016年7月初,观致便发布了“两栖战略”,其中“一栖”即坚持推出新能源产品,并推出全新的GEV平台(全球电动车平台)。可见观致汽车在进行了多年的摸索之后,最终将救命稻草放在了新能源汽车上,能否借此摆脱亏损的局面,确实不好说,但把新能源作为未来的出路,也足以看出其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信心。
再次还可以看近两年在新能源汽车上做的风生水起的老牌车企比亚迪,更是借助新品发布,推出“电动•未来生态圈 ”的发展战略,在比亚迪的“电动•未来”计划中,比亚迪将联袂各领域有实力、有环保责任感的优质企业,聚焦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在购买、使用过程中的“痛点”,在产品、技术、配套、便利性、延展服务等全价值链领域上为用户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构建全产业链联合的“电动•未来”生态圈。可见,在新能源汽车上布局较早的比亚迪已经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光放在了一个比单纯的产品战略更高的层次之上,也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取得长足发展之后的必然市场形态。
以上无论是新兴企业的跃跃欲试,还是老牌企业的宏伟规划,都似乎显现出了对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足够的信心。不过笔者还是会揣测企业的另一层用意,那就是对政策红利的觊觎,毕竟如果“碳配额”全面推广,那么只做新能源的车企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不过又说回到文章开头的中德放宽“碳配额”要求,对原本就在中国市场上有着很大品牌美誉度的德系车企来说有了更充足的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时间后,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还能否占据更有利的发展机会呢?国内在”碳配额“政策的实施上是否也会给予企业更多的准备时间呢?对国内企业来说其实这个政策的实施是把双刃剑,在新能源上准备充分的企业必定希望能尽早实施,对于准备不充分的企业则希望能给予更长的缓冲期,所以政策的真正落地或许还需要些时日,各企业在可以适当加紧新能源的布局,为迎接政策做好准备。